lfochg.com
1599633388452
lfochg.com
1599633388452
2023年5月8日举行的一场以“勇挑大梁勇立潮头”为主题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至今仍让北仑的企业家们津津乐道。
这一天,吉利控股总裁安聪慧、申洲国际控股董事局主席马建荣、海天塑机集团董事长张剑鸣等8位北仑企业家代表以及百余家企业,获颁“勇挑大梁”“勇立潮头”等15个重磅奖项。
让企业家站上“C位”,以城市之名义向企业家致敬,如此高规格的表彰,在北仑历史上并不多见。尊商重企是当地的传统,北仑深谙此道,也深受其益。
2023年12月27日,极氪007纯电中型轿车一上市,就成为新能源汽车圈爆款产品预售仅40天,累计订单突破5万辆。
“要知道,吉利汽车最初1个月能卖1000辆都是很不容易的。”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政府事务官李伟平感慨万千:只有见证了吉利汽车成长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好的发展环境有多重要!
吉利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宁波北仑突破的。如今,在极氪梅山工厂,每1分钟就有一辆整车下线,这里的柔性生产线可为消费者提供数万款定制选择。李伟平说,正是当地政府一任接一任的支持,吉利才有了在汽车赛道上一路疾驰的底气。
在北仑,有吉利汽车这样的“链主”企业,也有一大批围绕产业链前后左右的“小而精”企业,对于它们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如同沃土一般不可或缺。
要服务企业,就要了解企业所需。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高瞻远瞩地把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环境优势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为破解大体量企业与小规模政府之间服务不匹配问题,北仑大胆尝试:对工业园区实行社区化管理。
对于工业社区这个新事物,当初很多人并不明白。北仑区大碶街道灵峰工业社区党委书记史孟艳打了个比方:工业社区要做的就两件事企业的“管家”和员工的“保姆”。
位于大碶街道的高端汽配模具园区远近闻名,2600亩土地上集聚了88家企业、2.5万名员工。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
“我们把汽配模具这样的工业园区,统筹规划到工业社区中,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史孟艳举例说,走访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安全员岗位是兼职的,但安全生产并没有大小企业之分。为此,工业社区引入共享安全员制度,通过规范培训上岗,有效提升了园区安全生产能级。
一边打造服务企业的“生产同心圆”,一边打造服务员工的“生活同心圆”,工业社区建设大大增强了企业和员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如今,园区企业只要“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大部分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工业社区还延伸建立110个“微网格”,形成了“企业园区化、服务社区化、治理网格化”的创新治理模式。
“大凡路上行驶的汽车,多多少少都有我们的产品。”敏实集团是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对于北仑营商环境,集团全球研发中心总监吴送娣深有体会:我们“最多跑一次”的做法正是向当地政府学来的,“一件事只做一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效率是生命,也是竞争力”。
营商环境之于企业,相辅相成又彼此促进。当前,北仑土地开发强度近40%,对于落地项目的亩均产出、税收贡献度等,均有明确要求。“门槛”虽高了,但企业仍愿意在这里投资,看中的还是营商环境。
事实上,营商环境一直是北仑发展的“金名片”。2022年2月,北仑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提升契机,设立了宁波市首个面向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专职部门,统筹全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协调促进服务工作。
针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北仑在全市首创了《产业投资项目建设指南》手册、重大项目推进“鱼骨图”和攻坚小组的“一册一图一组”模式,协调各环节各部门工作集成,推动项目建设走向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
在大榭岛七顶山,机器轰鸣,一派繁忙。这里是我国最大商业地下石油储备项目所在地。投产后,进口原油可实现快速存储、加工消化和周转,为我国油气资源稳定供应提供保障。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了为项目量身定制的“鱼骨图”,“鱼骨”上标注着关键推进路线、节点完成时间、责任部门等信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沈健说,相关部门对项目预先进行“模拟审批”,审批部门提前并联服务,力争项目“拿地即开工”。
企业满意度、群众满意度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第一标尺”。在浙江省营商环境数字化计算平台上,全省各地“无感监测”指数一目了然。截至目前,北仑“无感监测”营商指数持续保持宁波市第一,20余项监测指标处于全省、全市领先水平。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看,北仑正是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本。
不过,北仑近年来却明确提出“与港划清界限”。为何要划出分界线?面对记者的疑惑,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当地同志笑答:不妨去实地看看。
行驶在港区公路上,沿途都是高低起伏的集装箱堆场。北仑地形东西长、南北窄,贯穿北仑东部的穿山、大榭、梅山3个港区集装箱货运量已占到全港70%左右,交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地交管部门做过统计:平均每天有2万多辆集装箱卡车穿行在港区与城区之间。尽管政府在畅通交通上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效果并不佳:拥堵、违停、尾气、噪声,让沿线居民意见颇大,集卡司机也多有抱怨:集装箱图的就是个快进快出,宁愿违章缴罚款也得多拉快跑。
“集卡围城”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港”与“城”在空间关系上的失衡,这既是国内外临港城市的共性问题,也是“港”与“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必然。
破题,首先从“港”与“城”的边界入手。北仑提出的“港城分界线”,正是对产城融合内涵深刻思考后的理性选择城市化与产业化之间要有相对应的匹配度,“划清界限”就是要通过疏堵结合,实现港口集疏运能力的提升、区域交通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品质的跃升。
按照“谋划新建一批、清理腾退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北仑大刀阔斧改善配套设施,在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集约化、数字化、立体化的集卡停车场和集装箱堆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综合局副局长刘严聪说,边界厘清了,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都市与国际强港的深度融合,这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的必答题。
“有人惦记,再远的路也是近的。”虽然有了“边界”,服务却变得更融通了。北仑打出一系列服务保障组合拳,切实为集卡司机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北仑还着力推进“智序港城”建设,持续做好集运全要素管理与服务。
产城融合,融出了新空间。目前,北仑区域内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十分有限。没有增量空间,就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通过走访发现,早期“港”与“区”普遍存在空间混杂、功能错配的现象,当初建设的一些工业和物流园区中有不少低效用地、闲置土地。
“一个园区经过30年左右开发,通常就到了一个生命周期。对此,我们不能用修修补补的方式来应对,更多要从空间治理入手,推动产业升级迭代。”北仑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屠斌斌说,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安排港口布局、产业布局、生活布局,促进港产城的协调发展。
一场“空间重整大会战”由此拉开序幕。北仑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以退为进,“腾”出发展空间,构建布局合理、精致紧凑、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立足于“港城分界线”,北仑确立了“港口和临港产业向东、现代服务和高端制造中聚、科技创新向西”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同时聚焦产业低效用地、城镇低效用地、散乱污用地等,巧做“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发展文章。
“零土地提容增效项目,解决了困扰我们15年的用地问题。”宁波海伯集团总裁贺少杰对此感触很深:受土地制约,企业在扩大产能上束手束脚,甚至动了搬离的念头。随着北仑空间整治有效推进,用地问题迎刃而解,企业发展重获支撑。
一面是临港重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区,一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既“富”又“绿”的北仑,正在打破人们对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
在制造业发达地区、临港工业密集地区,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绿水青山”的北仑答案,就藏在“金山银山”里。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局长王涛说,要发展,更要绿色发展,对于北仑来说,最优做法就是利用好区位资源优势,用经济发展成果反哺绿水青山。这是北仑的独特经验,也是值得类似工业区借鉴的发展模式。
2023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主题会上,北仑区作为浙江省唯一县市区代表,分享了来自中国的北仑经验。“北仑最关键的抓手便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受邀出席会议的王涛所分享的,正是北仑如何实现既“富”又“绿”的故事。
走进万华工业园,“化学,让生活更美好”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安静干净、树木葱茏的园区,却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单套聚氨酯材料(MDI)产能。不再“谈化色变”,发展循环经济是万华工业园的解决之道。
万华工业园是全国首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之一。万华(宁波)公司工会主席吴亚娟说,聚氨酯材料是万华的主产品之一,生产规模从2005年16万吨将增至今年的180万吨,但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却分别下降70%、30%、20%。这其中,循环发展模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小微园区是北仑块状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载体,也是减污降碳的主战场。北仑的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治污难度更大。“抱团治污”成为北仑探索小微企业污染处置的主要做法之一。
过去,小微园区之间各自为战,企业分别治污,不仅治污效率低且费用昂贵。为此,北仑鼓励引导工艺相近、产污类似、位置相邻的小微企业共同治污,推动园区内企业废水、废气、固废集中处置,治污效率提升了,治污成本却下降了一半。
一手抓控制污染物排放,一手抓治理效能提升,一“进”一“出”让北仑生态环境有了持续改善,而循环发展推动资源能源的深度利用,让“富”“绿”同行的北仑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更可持续。
在宁波(北仑)生态文明教育馆,数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环保码、智能治水、总量云、绿岛在线个标志性应用场景。工作人员说,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安全风险状况等被实时采集,在不干扰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北仑对相关企业进行赋码警告。
大屏上,一家企业被赋红码,其名称旁显示着问题详情、持续时间、当前处理进度以及责任科室等,整个流程一目了然。预防式执法体系根据不同码色,自动生成研判结果,真正让“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成为常态。
让公众参与到环保监督中来,是北仑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地火电、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请市民走进园区工厂,让眼见为实转化为绿色发展信心。
碧海蓝天,白鹭成群。梅山湾美景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打卡。梅山湾综合整治工程自2016年实施以来,已修复砂质岸线公顷海洋生态缓冲带,形成了20.8公顷湿地。
“现在酸碱值7.8,水温9.6,盐度24.7,水质指标非常好!”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梅山湾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六级职员陈真打开手机里“万人沙滩监测站”应用,向记者展示了实时水质指标。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可探知的鱼、虾、贝、藻以及鸟类等主流生物已增至80余种。
从无人问津的海塘,到游人如织的景点,梅山湾的蜕变只用了短短数年。生态改善带来了经济效益,梅山湾仅旅游年收入就超亿元,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和浙江省美丽海湾建设试点。
“我们不具备太多绿水青山的禀赋,但我们可以用发展好的金山银山来反哺绿水青山,这就是北仑的辨识度。”王涛说。
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皆为惠民之方。对经济强区北仑来说,努力做到“绿”与“富”并行还不够,毕竟“绿色共富”不只是一方土地的“独绿独富”,北仑要以久久之功擦亮生态底色。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按照指引的方向,北仑正满怀信心,昂首阔步,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努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自贸试验区港口型城市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新路。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