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ochg.com
1599633388452
lfochg.com
1599633388452
10月14日晚,正在排练第21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式演出的景德镇市文化馆负责人马艳红收到一条来自抚州的消息:“演出成功!”她如释重负,回复:“破了43年的‘碗’,补成了!”
马艳红口中的“碗”,其实是景德镇采茶戏。上世纪80年代,随着景德镇市采茶剧团被撤销,景德镇采茶戏最后正式登台演出的时间也定格在1981年。
这个讲陶瓷故事、演陶瓷人形象的地方戏曲,沉寂多年后缘何“重生”?日前,记者赴景德镇采访后才知道,这背后是一群文化工作者为了使命情怀而奋斗的故事。
2023年11月21日,景德镇市文联一次会议结束,马艳红与参会的同事袁德正和乐平市戏剧家协会顾问蒋良善聊起戏曲。
蒋良善提及参加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的经历,惋惜地说:“当时有个濒危剧种展演环节,剧目里却没有景德镇采茶戏。主办方说,景德镇采茶戏不是濒危剧种,而是‘消亡剧种’……”
原来,2017年12月26日,当时的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其中,景德镇采茶戏被列为“无任何演出团体,无艺人或有个别艺人,且无传承、无演出活动的剧种”。
马艳红心中冒出疑问,作为“千年瓷都”,具有其地方文化代表性的景德镇采茶戏怎么会“消亡”了?
于是,她萌生了复原景德镇采茶戏的念头,“保护地方文化是我的工作,这件事一定要做!”
“我父母都是原景德镇采茶剧团演员,我父亲还在世。”袁德正也“献出”自己87岁的父亲袁积健,“老爷子头脑清晰,能为复原工作出力!”
几天后,蒋良善登门拜访袁积健。听说要复原景德镇采茶戏,老先生十分高兴,这也是他半生的愿望。他拿出“珍藏”——一张原景德镇采茶剧团在1961年演出的节目单,上面有其妻子邵金兰表演景德镇采茶戏经典剧目《补碗》的剧照。
“《补碗》讲了一个补碗匠和一个女青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积极面对的爱情故事。对整个景德镇陶瓷文化来说,缺失地方戏曲,就像一只豁口碗。我们把地方戏曲给补起来,也是一种‘补碗’。”蒋良善觉得,选择《补碗》作为景德镇采茶戏重返舞台的首演剧目,再合适不过。
然而,对景德镇采茶戏现状的摸底调查却不容乐观。当时,包括袁积健在内,原景德镇采茶剧团在世老艺人仅余17人,基本没有影像资料留存。
此外,没有资金支持、缺少主创人员、外界的不看好和质疑等,也是横亘在复原工作路上的“拦路虎”。
年后,马艳红到省里开会,遇到在南昌市采茶剧团从事导演工作的老同学李俊,她眼前一亮,这不就是现成的导演人选吗?
有几十年戏曲工作经验的李俊却是第一次听说景德镇采茶戏,面对马艳红的极力邀请,他犹豫再三。“采茶戏不仅要演,还要‘唱念做打舞’。现在只有剧本,其他什么都没有,太难了!”
最后,李俊还是带着团队接下了这项工作。“如今各地的地方戏曲都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马艳红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保护传统文化,勇气可嘉,我很佩服。”
用“感情牌”请来导演团队,马艳红又从景德镇市文化馆紧巴巴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创编、作曲和购置道具服装等,复原工作正式立项。
没曲谱怎么办?马艳红把袁积健请到办公室,老先生坐在沙发上一句一句地唱,导演团队中负责作曲的王欣欣拿着纸笔认真听,一句一句记下曲调。
在文化馆内部“海选”中,有京剧功底的鲁昕云和刘庆获得导演团队的一致认可,成为《补碗》的男女主角。
“京剧和采茶戏的唱腔完全不同,一个用小嗓子唱,一个用大白嗓‘喊’,还要边唱边做动作……”刘庆转岗做了10多年行政工作,唱功和基本功都有些生疏。其他演员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什么捷径可走,演员们只能在工作之余拼命加练。
演员练,乐队也要练。乐队10名成员中,60岁以上的就有6个。大提琴手占彦群年龄最大,今年75岁。但他们没有怨言,每次都积极到场排练。
4月27日,《补碗》剧组迎来了第一次完整彩排,袁积健也来到现场观看。演员们刚唱完,袁积健就激动地握着剧组成员的手连声感谢:“就是这个味道,40多年了,我又听到了景德镇采茶戏。”
7月10日,鲁昕云参加江西省第五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时演绎《补碗》,在评比中名列前茅。
10月14日,在抚州市文昌里剧院,《补碗》亮相2024年“茶香中国”第三届全国采茶戏汇演,现场掌声热烈。
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东风,景德镇采茶戏正一步步从被遗忘的角落重新登上舞台,成为“千年瓷都”又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记者 陈双双)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